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古代国际贸易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古代国际贸易以及古时中国三大贸易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古时中国三大贸易
茶叶、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贸易“王牌产品”。
一、茶叶:东方树叶飘洋来
茶的出口主要是从唐朝开始,这一时期,中国茶叶的品类、饮用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方的广大地区也成为了稳定的茶叶主产区,陆羽的《茶经》更是光耀千秋,正是积累了以上的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出口茶叶。唐朝包容的文化更是为茶叶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强邦交忙”,盛唐时期,亚洲各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纷纷来唐,而唐人的足迹也遍布亚洲,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出口。同时,唐也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源头。
宋朝是中国海商出口茶叶的一个高峰,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着离茶叶产地近的优势,因此宋朝的海上茶叶贸易迅速崛起,南宋以后甚至成为国家重要税源之一,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到西亚后,又从西亚被带至欧洲,引起了欧洲上层社会的注意。同时因为宋朝不占有战马产地,“茶马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时至今日,在西南地区,我们仍能发现茶马古道的遗迹。
明朝时期,除了茶马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销量不断增大外,中国的茶叶出口还出现了一个大事件:万历三十五年,中国茶叶首次销往荷兰,这是中欧直接茶叶贸易的起点,此后,荷兰、英国等国陆续开始大规模从中国进口茶叶。
清朝,中国的茶叶出口达到了顶峰,乾隆的全盛时期,欧洲商船直接从东南沿海进口茶叶,而晋商则把茶叶从陆路贩向沙俄和东欧,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值占到了出口总值的接近九成,大量茶叶出口,换回海量白银,本不产银的中国也因此成为了“白银之国”。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近代国内频繁战乱、西方工业革命等诸多原因,茶叶销售到清末也丧失了优势。
二、丝绸:神秘的软黄金
中国出口丝绸的历史最为悠久,而且在历史上,丝织品如绸缎等,也曾在中国内部发挥过通货的作用。早在汉代,丝绸制品就是中央帝国出口的王牌产品,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因此得名。
两汉时期,通过中间商,中国就已经开始向欧洲输出丝绸。唐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国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丝绸的主产区,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领先,中国人在养蚕和丝绸制作工艺上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样就使得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直到宋元之间,丝绸依然是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而更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丝绸技术的扩散。公元初,丝绸技术扩散到朝鲜和中亚,而罗马帝国则直到六世纪中叶才掌握了养蚕的技术,此后,丝绸技术在全世界各个文明国家快速发展,其进步还在亚欧大陆带动了纺织、制衣、印染等多个工业门类的发展,对人类整体的技术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刻的作用。
在西方工业革命后,欧洲在纺织和印染工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中国则裹足不前,所以清朝中叶以后中国丝绸产品对西方国家已无竞争力,中国成为廉价原材料——生丝的出口国,高昂的附加利润则被洋商获取。
三、瓷器:冰肌玉骨从土出
瓷器是中国出口的又一利器,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末年,而最早出口瓷器的记录目前则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的出口对象是朝鲜和日本。在国内制瓷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瓷器的出口也逐渐得到了大发展。
宋元时期,东来的外国海船往往携带大量瓷器西返,这一时期,西返的瓷器,往往是以使用性质的粗瓷,工艺品则以龙泉窑最多,江西瓷器也由此开始崛起,因其地域靠近福建和浙江沿海,利于出口。
而在明代以后,随着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工业中心的形成和中国制瓷工艺的进一步成熟,大量精美、昂贵的瓷器开始出口欧洲,甚至出现了当时上等的中国瓷器和黄金等价的奇观。乾隆时期,中国对欧洲的瓷器出口达到巅峰,同时,部分欧洲商人和上流社会还开始从中国订制瓷器,因此出现了很多按照西方人审美和要求,绘有西文字母和欧洲图案的出口产品。
而在道光之后,欧洲制瓷工艺进步迅速。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维奇伍德在白瓷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1782年,欧洲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这些重大突破,很快将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不再从中国进口瓷器。
二、中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对外贸易制度
(1)、朝贡贸易:周边国家以朝贡的名义向天朝贡献土产,而朝廷往往以大大超出进贡额的货物回赠,从而形成不平等的政治贸易。
(2)、使团贸易:中国政府派遣数量庞大的官方贸易使团出使西域(张骞)或者南洋(郑和),是以文明沟通为主要目的而贸易处于从属地位。
(3)、行商贸易: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作为半官方的商业组织垄断外国人对华贸易。这是官府控制下古代对外贸易中唯一以商业为主要目的的制度(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除外)。
西汉,唐朝,南宋除敌对过都鼓励对外贸易
明朝前期鼓励,郑和下西洋就是和各国沟通和贸易,后期倭寇和海盗问题使朝廷下了海禁,北方亦战亦和,有时开放贸易有时关闭。
清朝主要是禁,只有少数商行可以对外贸易,后来通过鸦片战争清政府逐渐开放了对外贸易
三、古代中国和欧洲的贸易制度
说到明清的海外贸易,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闭关锁国”,这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而同时期的西方各国,政府对海洋贸易都是十分鼓励和支持的,因此西方才有了像哥伦布、麦哲伦等一批海外冒险家。传统观念认为,正是因为明清时期对海外贸易的态度和西方国家不同,才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和后来一系列惨败的战争。
但本文要说的观点是:明清时期的贸易与西方的贸易各有特点,并不能完全将明清定为“闭关锁国”。在明清时期,中国在全球贸易中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欧洲“地理大发现”开始,到18世纪工业革命为止,这几百年间,虽然表面上欧洲的海洋贸易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全球的经济中心始终在中国,当时全球白银总量的一半都通过贸易流入到了中国。
这次本文就来分析一下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模式,和欧洲的海外贸易模式各是什么样的,两种贸易体系在碰撞后所造成的结果又是什么。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模式
中国是朝贡贸易。说到朝贡贸易,我们先得了解一下明清时期中国的世界观。在古人看来,中国是居于世界的中心,中国以外都是“外化之民”,中国代表着文明和先进,其他国家都是“落后”和“野蛮”的。这种世界观不仅存在于中国,也影响了整个东亚,也就是说,东亚的很多国家也都接受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东亚开始建立一种独特的国际秩序,就是中国是“宗主国”,其他国家是“藩属国”,藩属国定期要给宗主国进贡,就是我们所说的“朝贡”。
中国作为宗主国,并非是要用实力去欺负周边国家,而是希望作为秩序的中心,来维护整个秩序的稳定。至于所谓的“进贡”,也不过是一种象征行为,某个国家向中国朝贡了,就证明这个国家是愿意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这就是“朝贡体系”的政治意义。
明代仇英《职贡图》
说完了政治意义,我们再来看其中的贸易部分。在朝贡贸易中,藩属国会定期向中国进贡。这听起来感觉像是中国占了便宜,其实不然。藩属国进贡的并非是金银珠宝,仅仅是国家的一些土特产而已,比如,朝鲜给明朝的贡品,一般是人参二十斤、貂皮六张、麻布四十匹之类的东西,本身并不值钱。而中国回赠给他们的,往往是真金白银,或者是价值更高的奢侈品,像丝绸、瓷器等。这样的朝贡,其实就是物品互换,也是一种变相的贸易。
而藩属国每次来中国进贡,并非只有使团,还会有一些商人一块随行。这些商人带着本国的商品,在中国政府的允许下,进行有限的贸易。虽然贸易规模不大,经常是仅有一二百人,但这些商人获得的利润却非常丰厚。在朝贡贸易体系中,藩属国不仅能得到中国政府几十倍的回赠,还能在定量贸易上获得可观的利润。所以,很多藩属国都非常热衷于进贡,甚至一年要来好几次。这样频繁的次数也让中国政府有些吃不消,后来只好强制性规定藩属国进贡的频率和次数。
朝贡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并非是要追求经济利益,甚至有时还会承担经济损失,这样贸易的好处就是,中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维护整个东亚,甚至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稳定。从1300年开始,到1850年为止,这几百年间,朝贡体系内所发生的国际战争就只有两场。而同时期的欧洲,大小战役打了不下几百次。
所以,中国朝贡贸易的本质并不在于贸易,而在于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贸易仅仅是达成目标的一个手段。在了解贡贸易之后,我们就能明白,其实明清时期的中国并非是“闭关锁国”,在这期间的确实行过“海禁”,但海禁目的还是为了配合朝贡贸易,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行为。这样可以理解为:明清的对外联系形式与欧洲国家不同而已。
欧洲的海外贸易模式
欧洲是以军事为基础的贸易模式。首先我们要了解,欧洲很多远洋探险,比如哥伦布横渡大西洋,麦哲伦环球旅行,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是冒险精神,但深入历史细节来看的话,往往是与追求商业利益有关。就例如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通往亚洲的新航线,因为当时亚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香料产地,而香料在欧洲有着非常大的市场,把香料从亚洲运到欧洲,可以赚取几十倍的利润。但是亚洲通往欧洲的陆上贸易航线被阿拉伯人垄断了,所以欧洲人为了香料贸易,不得不开辟新的水路航线,而这些“冒险”事业的背后推动者,是欧洲各个国家和政府。
新航路的开辟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欧洲各国的贸易竞争和对商路的垄断。实际上欧洲海上强国在贸易竞争中,处处体现了政府的作用。政府以军事为先锋,帮助商人开拓市场,排挤竞争对手,这就是以军事为基础的贸易模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班牙和英国的竞争,西班牙是在“地理大发现”后,第一波崛起的欧洲国家,西班牙政府通过武装殖民的方式,控制了美洲大量土地,垄断了大西洋贸易。而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海上贸易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所以英国人势必要与西班牙展开竞争。但竞争的结果是,西班牙在1588年之后,向英国发动了五次进攻,但最终是以西班牙全面失败而告终,军事衰落的西班牙没有能力再垄断大西洋贸易了,英国后来就开始崛起,成为了新的大西洋霸主。
所以,欧洲的海上贸易,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或者英国,他们在商业竞争方面,都离不开军事的支持,商业的竞争就是军事的竞争,商业的扩张就是武力的扩张,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本质上就是为了扩大贸易而发动的战争。
两种贸易体系在碰撞后所造成的结果
明清时期的贸易和欧洲的贸易完全是两种体系,一种是以贸易为手段,实现政治秩序的稳定,一种是以军事为手段,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各自都有自己实在的意义。如果这两种贸易在自己的体系中运行,永远不接触,那么将会是一个很和谐的局面。但是,随着欧洲国家的扩张,两种体系发生碰撞是早晚的事。
碰撞的结果:互有胜负。早在明朝时期,这两种体系就曾有过碰撞,并且欧洲国家在明朝时期也是狠狠地碰了钉子。在1509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就基本扫平了印度洋,他们下一步就是要向东南亚和东亚进军,中国这个富饶的国度当然就成了他们的重要目标。
1513年的时候,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中国的领土,地点是在广东的屯门岛。当时葡萄牙人以为中国和他们之前遇到的弱小国家一样,几艘舰船就能将其打趴下,所以还是用以往“殖民”的方法来对付中国,先是在屯门岛立了一块石碑,然后宣告这块土地属于葡萄牙了,之后开始在这个地方抢劫来往的船只和居民。让葡萄牙人没想到的是,中国根本不吃这一套,当时明朝政府直接就下了驱逐令,自大的葡萄牙人当然不听命令,于是明朝政府就调集了五十艘战舰将他们团团围住,并在屯门岛将葡萄牙舰队全部歼灭。之后葡萄牙人不死心,又组织了几次进攻,也都被明朝给击败了。
屯门海战
葡萄牙人既不能和中国进行正面对抗,又不能进行殖民贸易,无可奈何的他们转而做起了海盗,开始抢劫中国船只和沿海居民,不料又被明朝政府给剿灭了。最后,他们为了贸易只能和明朝签订了苛刻的不平等贸易条约,比如商品的数量,品类和规模都会被严格限制,并受到明朝政府的监视。这是中西方第一次贸易碰撞,这次胜利的是中国,远道而来的西方殖民者不得不向中国做出妥协,后来的西班牙、英国、荷兰刚来东亚的时候,几乎都是这个结局。
上述情况是中国在军事上胜利,但从贸易形势上来讲,其实中国在欧洲国家初来的时候,就已经处于下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政府虽然打败了葡萄牙,但这也仅仅是在陆地国土上和邻近海域中。在明朝广阔的朝贡体系中,其他藩属国被入侵,那明朝就管不住了。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就被欧洲国家所入侵,但他们同时也是明朝的藩属国。所以,欧洲国家的军事贸易首先就破坏了中国的朝贡贸易体系。
而且,欧洲的军事贸易模式还极具扩张性,即便是挡住了葡萄牙,后面还有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而且他们来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再不行就来第三次。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被欧洲人搞得不胜其烦,甚至一度想用海禁甚至迁海策略来阻止西方贸易,也就是禁止私人下海。但这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后不得不开放广州十三行为通商口岸。这样看来,在西方贸易不断扩张下,中国只能一点一点被迫接受。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主动权就逐渐被西方夺走了。
麦森18世纪生产的叶形餐具
而且明清政府对民间商业的不支持,还一度让中国的商品在国际上失去了地位,甚至被其他国家所替代。比如茶叶贸易逐渐被印度所替代,瓷器也被欧洲所替代,甚至在1872年,中国从传统的瓷器出口国变成了瓷器进口国。就这样,中国从15、16世纪的世界商品出口国,逐渐变成了18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原来的贸易优势和地位完全丧失了。
总结
明清时期东西方的贸易模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这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追求的目标也不相同,西方的贸易模式让欧洲各国变得更强大,但这也不是说西方的侵略式扩张就值得肯定。但中西方贸易模式的不同,造成了中国在近代贸易竞争中的衰落,也让欧洲国家快速崛起,从这个角度来看,东西方社会“大分流”的结局,从两种贸易模式形成之初,就已经决定了。
四、中国古代四大贸易商道
唐蕃古道、阳关古道、茶马古道、梅关古道。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
阳关古道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的南湖乡境内,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为汉武帝开辟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两关之一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梅关古道梅关古道是翻越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距南雄市区20公里。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梅岭的另一说法是梅树众多,故称"梅岭"
关于古代国际贸易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0 评论